“以暴制暴”不是万能解药
发布日期:2023-08-29   浏览:

近日,辽宁沈阳的一位大妈在乘坐地铁时脱掉了运动鞋,横躺在地铁座椅上。一名乘客趁着地铁到站开门的间隙,将大妈的一只鞋子踢出了车厢。此事一经报道,网友们纷纷表示“解气”“活该”。但在网友们一片欢呼声之余,我们还应思考:这种叫好究竟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抵制,还是对“以暴制暴”的支持?

网友们对踢鞋乘客的下意识维护其实不难理解,无非就是因为这位乘客做出了大家平时敢怒不敢为的事。谁没在公共场合遇到过素质低下的人?每每碰到“高铁脱鞋党”“横躺座椅党”“手机外放党”,大部分人都会无奈选择忍气吞声,却又希望有人能站出来“替天行道”。于是,在这种语境下,那位踢鞋乘客无疑成了“天降神兵”的正义化身,令人顿感扬眉吐气、欢欣鼓舞。因此,网友们对踢鞋乘客的维护,本质上是对维持秩序者的撑腰。

然而,踢鞋行为看似解气,却不是杜绝此类不文明行为的普适方法,倘若人人效仿,“以牙还牙”的底层逻辑也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常言道:“君子动口不动手。”面对脱鞋横躺的大妈,乘客可以选择善意提醒沟通,抑或是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我们或许可以用寥寥几句话将矛盾轻松化解,而不是让事态演变为踢鞋找鞋的一场闹剧。

此外,“吃瓜群众”们也不应只有旁观者心态和看热闹心理,而应在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够及时站出来出言制止。对大妈尴尬找鞋的短视频,或许可以一笑而过,但对不文明行为的忍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文明社会的建设并不是停留在白纸上的刻板文字,而是所有公民的对于秩序的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积极倡导,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文明之雨润物细无声。

但归根结底,真正要杜绝此类不文明行为,还是要靠相关制度约束。有了制度的武器,调解矛盾时才能以理服人,维护秩序时才能对症下药。没有强有力的惩戒制度,口头批评对那些油盐不进的“大妈”们而言也只不过是耳旁风。

时至今日,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但社会上仍有不少痼癖陋习积重难返。这时更需要制度和公民联手起来,为文明城市建设保驾护航,而不是仅凭朴素的惩戒观为所欲为,“用魔法打败魔法”。

上一条:学习就像嗑瓜子

下一条: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