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发布日期:2023-08-29   浏览:

我与《活着》这本书磕磕绊绊,屡屡错过,但好在最后终于遇见。

高中毕业陪朋友去书店,有个同学买了它,我与她开玩笑说“你读这么沉重的书啊”,她说“看看怎么活着”。后来偶然在视频网站上刷到了解析这本书的视频,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她说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都死了,最后主人公年仅5岁的小孙子也死于非命。那个时候我想,“嘿,真惨”。再后来妈妈的朋友要送我几本书作为礼物,我在网上挑了好一会儿,最终这本书作为一个读本合集中的一部分被我带回了书架上。

我和这本书相遇的故事好像非常草率,但真正读起来的时候,它却带给我异常沉重的感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只能说一句这是我读过最好哭的文学小说。刚开始读它的时候,就只能用很震撼来形容。

富家少爷因为赌钱败光了家产,家里所有人都要一起受苦。这样的情节虽然跌宕起伏,但不能打动人心。而这本书打动人心的是他选择了这个富家少爷的视角,看他在经历变故之后、他在看到家人因他而受到的苦的时候,他的心理活动太打动人了。

很多时候我在思考,到底为什么看这本书我这么难过。可能是因为善良的人在受苦。真的,福贵一家都太善良了,都是老实人。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包括一点点成长起来的福贵,他们都是好棒的人啊。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就在这穷苦的乡村生活里,就在这些苦命的小人物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相爱、相互扶持的一家人,就算遭遇了离别、遭受了灭顶的磨难也默默接受,接着过日子,接着活着。一家人认真贯彻着书评里说的那句话,“活着的意志是唯一无法从福贵身上剥夺的东西”。真的太强大了,这坚硬到几乎冷酷的意志,这无比伟大的意志,让所有的读者在它的面前臣服、发抖。

不仅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在自序的时候余华提到的叙事视角的选择,真的是妙,太妙了。果然就像他说的那样,如果这个故事选择第三视角,我们只会觉得福贵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但以福贵的视角来描述,我们就会发现他在很多时候都是幸福的:家底没了,他每天去种地,反倒有了踏实感,他有那么好的妻子家珍,为他生儿育女,最苦的时候也坚持为这个家干活,临死的时候还说“下辈子我们也要在一起”。

他有那么好的儿子和女儿,有庆因为父亲的训诫每天脱下鞋子在城里的学校和乡下的家里狂奔,明明是该贪玩闯祸的年纪,却那么听话懂事,爱着自己的家人。那么善良,最终死在了善良上。书里的有庆像个小太阳一样,那么活力满满,热爱着他的小羊,但只要父亲跟他说需要卖掉,他也乖乖地同意,只说不要卖给宰羊的。他有小孩子心思的单纯、善良、天真,也有小孩子不常有的担当、责任、对家人的爱。因为生了病又聋又哑的凤霞,只能通过流泪来说话,她也那么爱着这个家,同时也被这个家深爱着。真好啊,她还曾经有过幸福的婚姻。

福贵还有那么好的女婿二喜,疼爱着凤霞,人又老实,从心里爱护着整个家。还有可爱的苦根,5岁开始就帮忙干活,5岁啊,5岁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镰刀。那不是玩具,那是用来砍稻子的农具啊。

福贵的一生一定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幸福的,身边的人是他的动力,他为了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为了不让彼此担心而像一头牛一样勤劳地奋斗着。

当家人一个个离开的时候,那简单的价值观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人,不能想不开,要活着。就像余华在序章里写的,“活着,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东西,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最后不得不提余华的语言,太真实太有感染力了,“娘扭着小脚”就这个动词传神地描绘出人物的动作,又让人倍感心酸。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像书评里说的,就算是环境风景,余华的笔下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来。这样简洁质朴的文字,却一句句都往你心里钻。

最后我还是想引用德国《柏林日报》的书评来结束本篇读后感“本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来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这些优秀的作品,令人尊敬的文学工作者,将成为我人生路上永远的明灯。

感谢相遇,感谢收获,感谢成长。

上一条:“以暴制暴”不是万能解药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