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赵超建议,满足人民教育需求,提高普高录取率,建议普高录取率达到80%以上。“985、211重压下,双非硕士被嫌弃”,学历焦虑最近引起网友的热议。海归的看不起国内读大学的,211的看不起二三本的,本科毕业的看不起大专学历的……彷佛只有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学校,才能算是成功,才能站在“学历鄙视链”顶端。
上一辈人认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于是会产生错误的学历情节,觉得高学历意味着好的工作、成功的人生、国家的栋梁;相反,职业院校却是大多学生和家长不喜欢的选择,认为出来只能做黑领、在底层艰难讨生活的人,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太强调顶端人才的创新了,反而忽视了将知识的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把技术转化为经济实力的“落地”环节。科技人才市场调查表明,创新风口人工智能行业,实际上在基础层、技术层已基本成熟,应用落地是发展的重点,而这,迫切需要有数据库、软件架构、OS应用等知识积累的高级技术工人,将创新设想落地。
创新设想无法落地,“高学历人才”所做的工作、产出的结果就没有用处,而导致创新无法落地的原因,正是高级技工人才的缺乏。我国人才市场目前面临着巨大的高级技工人才缺口,正需要那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专业技工,挑起我国制造业的大梁。以宁波劳动力市场为例,2005年第三季度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数据分别为1.48、1.26、1.61,2006年第二季度求人倍率分别为1.45、1.51、2.66。高级技术工人需求大于供给,出现“技工荒”现象。据央视财经报道,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2200万人,技校却面临招生难。
反观代表着具有高创新能力的博士这一群体,有超过30%的博士生,都认为自己在读的项目对求职无益。教育与人才需求的正常逻辑本应该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是,一边是技工缺口巨大,另一边却是技校办学萎缩,这表明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已经脱节。
而导致脱节的原因恰恰是全社会存在学历情结。社会上诸如“本科生过剩,研究生才能找到好工作”的言论,驱赶着每一个人,制造着学历焦虑。许多人宁可做与求职无益的博士,也不愿成为某一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
学历鄙视链存在于现代社会许多人心中,“学历越高,意味着越好的人生”之类的偏见阻碍着人才的培养。抛下学历情结,只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怎样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人才良性竞争与培养机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