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逛一次展览、听一场有专业水平的讲解,成为热门的出游选择。在各地博物馆上新“打开方式”感召下,“出圈”的文博风物令多馆化身旅游平台的“网红打卡地”。据媒体报道,现在95后、00后成为博物馆主题游的主力军,“看展式社交”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方式。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单是今年的“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探究“博物馆热”兴起的原因,其实并没那么复杂,与其说是机缘巧合,不如说是厚积薄发。众所周知,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记录者和见证者,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它不仅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也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人们越来越发现,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有用、有品,还有趣、有料。公众行走其中,领略一件件馆藏珍品风采神韵的同时,也因璀璨的中华文化而更感自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外地旅游时有了“第一站必到博物馆”的打卡习惯,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先从历史文化看起。走近博物馆,观众也不全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老学究”,而是形形色色的参观者,都在以不同方式感受历史文化之美。玻璃罩前,能看到美术生拿着画笔临摹;古文物前,能听到大学生讨论历史人物的功败垂成;书法画卷前,能见到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小声背诵古诗。
每次近距离观赏文物,就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幻的时空穿越之旅:这些青铜、玉石、泥塑、青瓷材质的组合,经由古人的想象与打磨,被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无限丰富的内涵,又历经多少时光流转、岁月沧桑,经历多少偶然或幸运,才能矗立在千百年后的我们面前。所以,逛博物馆,就是一次有趣的“探险”——我们会期望在某个看似不起眼的文物身上,看到一个鲜活灵动的古人,找寻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见证一段书本上无法见证的具体可感的历史。而当展厅的灯一亮起,我们就能与这些可亲可爱可敬的历史文物隔空对谈。
不可否认,在“博物馆热”里确实有人参观走马观花,有人热衷到热门展品前拍照打卡,还有人满足于比拼谁去过的博物馆多。如果说,公众走进博物馆是“上半篇文章”,那将他们由被动引导变为主动自觉,则是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博物馆里收藏的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种文化的结晶,都弥足珍贵。公众应持续提升文化素养,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真正去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自觉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而不是“热闹”过后什么也没留下。唯有真正燃起心中的那份“博物馆情”,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才能为“博物馆热”持续输送“原动力”。这场可持续的“双向奔赴”,也能让“博物馆热”走得更实更远。
这几年,很多博物馆都推出了“线上逛馆”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博物馆是一个需要“现场感”的场所,数字技术再先进,再能让人身临其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真正地走进去,真切地用眼去看,用心灵去感受。所以,不管你是在生活了很久的城市,还是去到一个新地方,别忘了逛逛博物馆,去看看那些久违了的“老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