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健儿齐赴死,千载岂独一田横?——浅评《八佰》
发布日期:2024-03-29   浏览:

影片伊始,便见森森白骨露于荒野,千里之中竟无鸡鸣。歌剧里夜夜笙歌的不眠上海,此时却只有震耳欲聋的炮火声。面对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上海,来见世面的孩子、掉队的士兵、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的第一想法都是逃。

老算盘(张译饰)从没想过上战场杀敌,无论如何不堪,活着逃离是这个账房先生内心唯一的坚持。端午(欧豪饰)是一个只会侍弄田地的农家孩子,被拉来当了壮丁,心中只想带着弟弟回家。羊拐(王千源饰)是杂牌军的兵痞,只不过想在这个乱世得以自保。他所有的念想,就是自己死后留给母亲一张照片。

但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国难当头,又有何人能置身事外,何人能逃之夭夭?

那是日军放下狂言要三个小时拿下四行仓库的日子。苏州河的两边都忙碌起来。在《八佰》中,苏州河作为一个分界线与鸿沟的意指,以一种横亘且生硬的方式将人民划分为两种主体。镜头在苏州河两岸不断切换,一边是以灰头土脸、性格各异的正规军和杂兵为代表的英雄壮士,一边是以教授、赌场老板、戏曲演员为代表的隔岸观火的大众百姓;一边的炮火掺杂着血肉,一边的歌舞裹挟着冷漠;一边的人在想如何死得其所,一边的人在想如何安然避祸。

一声声怒吼,一次次爆炸,壮士们接二连三从高楼一跃而下,用血肉之躯延缓日军进攻的步伐;一句句呼唤,一位位勇士,母亲眼中的孩子为祖国马革裹尸,“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白马冲出马厩,沿着苏州河一路狂奔,仿佛在追寻那个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灿烂未来。“黄花盖野田,白马少年游。”白马是希望,是民族之光,象征着战士们的无所畏惧、所向披靡,向观众传达着战争终会胜利的信念。它在告诉我们,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那一日,旗帜缓缓升起于朗朗乾坤艳艳朝阳之下。疲累的战士用手中的落后枪械对着日军的先进战机不断射击,幸存的将士争先恐后冲出屋檐救援中弹的战友,战死的勇士用自己的身体为基座支撑摇摇欲坠的旗杆,就像在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他们向侵略者展现了中国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志,他们向租界和外国记者展现了中国人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的伟力。他们毫不畏死,甘愿以七尺之躯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整个场景的构图是昏暗的、是阴霾的,但烈士的血却是鲜艳的、璀璨的。色彩的对照之间,展现的是中国人舍生取义的民族风骨。

电影呈现给我们的虽是一场退败的战争,但透过这一扇展现创伤苦痛的窗口,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触动和精神警示。觉醒的不仅是片中的人物,更是银幕前的亿万中华儿女,这种向死而生的民族精神也随之升华为我们指日可待的未来愿景。

近百年转眼而过,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恰似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怀壮志多牺牲的烈士不知凡几,才终教日月换新天。

影片中的端午与大部分散兵一样,在进入四行仓库后,因害怕与恐惧,一次次拒绝召唤,并尝试逃离。但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亲人的离世,遇上启蒙者,开始转变,开始抗争。在真正面对生死时,他毅然决然地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去赌一个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中华民族的未来。

“中华不能亡!”这是第一个人的呼喊。“中华不会亡!”这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的怒吼!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胡马再不敢入阴山半步,龙城飞将却早已醉卧沙场中,马革裹尸还。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八百壮士的魂灵将永远留在这片他们所热爱并献出生命的中华大地上。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上一条:齐鲁礼仪,让淄博烧烤更有滋味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