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心流”这个词,可以说,“心流”是过去30年里最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之一。那么,心流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在生活当中很多人都体验过心流。比如说,有的人和朋友一起打篮球,打得特别投入,把压力和烦恼都抛在脑后,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再比如,我们读书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全身心地沉浸在书里的故事里,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这种专注忘我的状态,常常能够让人感到特别幸福,这种状态就是“心流”。
可惜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在生活当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还是来自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和烦恼,很难进入到忘我的心流状态。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更多的通过心流来体验幸福呢?这正是《心流》这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在《心流》中,作者米哈里提供了四种获得心流的常见方法。而第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身体来获得心流。就拿最常见的步行来说,我们平时走路总是匆匆忙忙的,心中想的都是快点到达目的地,这种时刻想着结果的思考方式当然无法带来心流体验,但只要我们想办法,步行就能带来许多乐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带着这些目标参与运动,去获得心流体验。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思维来获得心流。米哈里举了科学研究的例子,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许多科学家都曾经因为沉迷研究而废寝忘食。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迪拉克曾说:“科学是一场游戏,一场非常有趣的游戏。”我们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总能找到自己可以钻研的领域,在自己沉迷的领域中,获得思维的心流。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工作常常会会让人苦恼。不过米哈里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们经常抱怨工作,渴望休闲,但其实工作比起休闲更能让我们体验到心流。米哈里对100多位不同行业的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所有人的心流大多数都出现在工作的时候,比如办公室职员工作时有51%的几率经历心流,而休闲时只有16%。即便是枯燥的生产线员工在工作当中感受到心流的几率也有47%,而休闲时只有20%。既然工作是必要的,当然是能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越多越好。所以,就像前面提到的步行例子一样,我们可以在工作当中给自己制定一些目标,比如尽可能快地写完报告,或者每天处理的文件数量最多等等,用一种专注心态去迎接这些挑战,让自己获得进步和乐趣。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心流。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都渴望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一个人孤单的时候就会觉得寂寞空虚。对于家庭关系,米里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共同目标。有了共同目标,各个成员才能在家庭活动当中相互配合,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当中享受到乐趣。而对于朋友关系,米哈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勇于表达真正的自我。要尽可能多地在朋友面前展现出真实自我,敞开心扉去沟通,而不是又给自己戴上各种面具,扮演社会要求我们扮演的角色。
在《悉达多》中,“河水无处不在。无论在源头、瀑布,还是在湍流、大海中,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生命是流动的,心的节奏和能量,也是如此。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心流”状态,停止精神内耗,找到那极致的充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