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孔乙己文学”火了。“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一句句“失意书生”的独白,引发了一系列热搜,也让大家曾在中学课本上读到过的孔乙己重回视野,引爆网络。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书生,也是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穷困潦倒还穿着象征读书人的长衫,孔乙己所展示出的是一种迂腐、麻木的形象。而大家自我调侃是“当代孔乙己”,其实是想表达自己像孔乙己一样,没有经济来源,却还要端着读书人的架子,也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赚钱,高不成低不就,最终陷入尴尬和困顿。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孔乙己文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高校学生“就业难”的深刻议题。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经历了三年疫情摧残的年轻人们在离开象牙塔后被社会迎头重击,找工作频频碰壁,难免倍感疲惫与压力。从本科生“毕业即失业”,到前段时间上了热搜的《我,毕业5年,存款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种种内核其实都是年轻人在就业和生活问题上深深的焦虑。
除此之外,在找到一份专业对口又薪水尚可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的同时,从事一些对学历要求较低或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甚至能得到更好的经济报酬。正如一位网友含泪提到的现状,“收银员月薪5000,但会计只有3000”。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去当服务员、保洁员,或是去摆摊卖烤肠。“小镇做题家”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读书改变命运”“学历是敲门砖”等思想遭受冲击与质疑——为什么我拿着高学历,却不如服务员挣得多?但真要去干一些体力活,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十余年的高校学生又怎能甘心?“孔乙己文学”所刺破的,正是这一层结构性矛盾。
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意识到,学习知识、提升学历本身的重要性不应被忽视,更不能与“孔乙己的长衫”划等号。我们必须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孔乙己文学”爆火的同时将其简单等同于“读书无用论”的行为。正如央视网所指出的那样:“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能力,扩充我们的格局,让我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
与此同时,年轻人也应摒弃逃避、“甩锅”等消极情绪和负面态度,停止怨天尤人,关注提升自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没有哪代青年不经过淬炼。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是这样,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是这样,在万物勃发的新时代是这样,在疫情初愈的现在更是这样。年轻一代始终在自觉地体悟着,甚至超前感知着时代变化,因此,疫情给社会造成的创伤,青年人体会到的并不比任何人少。“孔乙己文学”已不是个例,之前爆火的“发疯文学”也可一窥年轻人在网络上的自我调侃与情感倾泻。
青年人的命运一定是与时代相连的。我们要相信奋斗是有力量的。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