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到月底了,你的钱包还好吗?相信你或多或少地有过“冲动消费”的经历,尤其是每逢各类购物节,总是看见什么都想买,把购物车塞得满满当当,最后免不了“搬砖”“吃土”不说,还多了许多根本用不到的物品。但如果控制住自己什么都不考虑,真到了有需要的时候却没了折扣,“关键时刻掉链子”。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曾经写过一段荐书语,可谓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生活就像点菜,饥饿时菜会点得特别多,但吃一阵就会意识到浪费;如果慢条斯理地盘算怎么点菜,别人已经要吃完了。这就是决策的复杂性。本书会帮助你真正理解这一切。”而他推荐的这本书,就是丹尼尔·卡尼曼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
思考的快与慢,其实是指大脑的两套操作系统。丹尼尔·卡尼曼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简单地服从一套指令,而是同时存在着两套操作系统,他把这两套系统命名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被称为“快思考”,它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运行起来也不费什么脑力,比如说我们能够瞬间的察觉对方的脸色,辨别突然冒出的声音等等。而系统二被称为慢思考,指的是学习和深思熟虑这些费脑力的操作。
了解了两套系统之后,你认为我们平时使用哪套系统更多一些呢?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虽然我们都推崇理性,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的大脑的主角是快思考系统。这是因为在关键时刻用脑是一件特别损耗能量的事情,而我们的精力有限,所以总是会优先选择用最少的力气来解决问题,能不动脑就不动脑,这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
那么,大脑的这种运行模式引发了哪些直觉陷阱呢?首先是“认知放松陷阱”,指人在不需要动脑的环境中,更容易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好感。比如我们第一次去一家商店消费时可能会心存警惕,但慢慢熟悉后就会轻易掏了腰包。第二个陷阱是“自动替换陷阱”,它引发了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心理学效应,比如刻板印象和光环效应。第三个认知陷阱叫做“锚定陷阱”,比如8元一个和10元两个的汉堡摆在一起,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两个汉堡更加实惠,而无意中增加了消费。最后一个陷阱是“框架陷阱”,这可以说是锚定陷阱的升级版,指的是我们的系统一不太擅长分辨,只知道眼见为实,所以客观上相同的问题,如果使用不同的描述,就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判断。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吝啬鬼掉进河里,好心人在岸边喊道,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吝啬鬼就是不愿伸出自己的手。然而,好心人突然反应过来,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好心人的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框架陷阱。
诚然,想完全避免快思考带来的直觉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遇到重大的事情时,我们要尽量调动我们的系统二进行理性决策。首先,我们要尽量避开刚刚提到的直觉陷阱,可以努力养成多和别人交流、多参考和采纳外部意见的抉择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想法。其次,要使自己拥有概率思维,做判断时要以事情发生的真实概率作为决策基础,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最后一个方法,就是把心理账户变成经济账户,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于做经济上的理性决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过年期间在微信上抢红包,抢到三五块钱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如果真有朋友在现实生活中给你三五块钱,你可能觉得没什么。把心理钱包变成经济钱包,就是让我们把这种附带情感的消费和投资转换成冷冰冰的数字后再去做决定,这样才能回归客观。
一言以蔽之,《思考,快与慢》用严谨的学术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思维世界,相信在读完这本书后,你能做出更加理智的决定、更加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