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快乐再出发2》在海南演唱会中落下帷幕,有可观的微博热搜,有不错的豆瓣分数。然而纵观整季,却再难重现第一季的出圈,甚至有观众给出了“失望”“遗憾”的评点。流量从不是评价综艺优劣的唯一标准,却能让我们反向分析《快乐再出发2》的致命痛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优质综艺才能走得更远。
节目热度不够,观众的审美疲劳难辞其咎。这一方面是因为《快乐再出发2》来得太快,排得太紧,第一季仍方兴未艾,第二季便来势汹汹。从去年四月《欢迎来到蘑菇屋》上线,到七月《快乐再出发》热播,再到年底《快乐再出发2》回归,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千影业和再就业男团就联手出品三部综艺。然而,正如好酒莫贪杯,微醺的舒服总好过烂醉,三部综艺几乎“无缝衔接”,誓要把观众一口吃成胖子,观众自然就没了期待感和新鲜感。
而另一方面,节目中反复出现的笑话,诸如“十五年前梗”“冠亚梗”“离婚梗”,说多了着实令人味同嚼蜡。其实在《快发1》播出期间,导演赵浩在接受《人物》专访时也提到过类似的隐忧:“他们也会有意识地呈现一些更综艺的东西,让整个现场更好玩。特别是第一天,他们特别努着想给东西,生怕节目不好看。你会发现他们聊的全都是开录之前网上发酵的那些梗。”然而,《快发1》贫瘠的流程策划也算是一种“因祸得福”,几位老哥哥无所事事,有的是时间来抛梗接梗,最终的节目效果便是爆梗频出。可《快发2》更为紧凑的人为流程打碎了这个天然优势,嘉宾又重回“说老梗”的困局。正因如此,不少观众都反映“第二季不好笑了”。
《快乐再出发2》的另一大痛点,便是老生常谈的策划问题。在《蘑菇屋》和《快发1》里,观众甚至很难看到策划的影子,但胜在嘉宾出色,最终效果尚佳。在《快发1》的短评中,有一位观众写道,“用B的预算做出了S的效果”,相信不少粉丝都感同身受。然而,步入《快发2》,语境的变化,使得节目自带的冲突性不再。《蘑菇屋》里几位糊咖的自嘲让人忍俊不禁,可来到《快发2》,大家早已碎活不断、工作排满,原本的打趣就不再奏效;《快发1》号称“史上最穷综艺”,嘉宾的捉襟见肘引来了不少有趣情节,可来到《快发2》,八个金主轮番上阵,节目号称的“穷游”便少了些说服力。
没有了“脱口秀”,没有了“生存战”,《快发2》的“搞笑”定位愈发模糊,戏剧冲突消失殆尽,甚至堪称“几个中年男人的团建VCR”。多个金主的加盟本身就拉高了观众的心理预期,期望“发家致富”的节目组能够整出更多“花活”,可最后的效果只是差强人意,策划扮演的角色仍然可有可无。潮水退去,依旧裸泳。留住粉丝尚且黔驴技穷,想要留住路人,更是难上加难。
此外,即使和谐如再就业男团的粉丝群体,《快乐再出发》也难逃“树大招风”的流量定律。大量粉丝的突然涌入,破坏了原本和谐稳定的观众集体。控评、捂嘴、粉丝骂战,“饭圈文化”一条龙接踵而至。粉丝长篇大论谴责制作人的一地鸡毛,“团粉”“唯粉”“CP粉”各自为营的剑拔弩张,种种场外因素闹得并不漂亮。
成为“国民综艺”道阻且长,初见时现象级的惊艳亦难以复制,《快乐再出发》干脆退一步做好“粉丝综艺”也不失为可行之策。毕竟能够稳住良好的口碑和华丽的评分,拥有稳定且忠诚的一批受众,“粉丝综艺”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从扩招公司职员到扩大综艺版图,可以想见大千影业拥有更大的野心,或是用导演赵浩的话来说,“企图心”。
节目的成功,本就是制作方、嘉宾和观众的多赢。因此,《快乐再出发》不妨冷静下来,多多沉淀,然后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