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朋友推荐,计划之外地在这个五月读了《本源》一书。我本就喜欢悬疑推理类作品,又久仰丹·布朗的大名,朋友给我的推荐语写道:“世界从原生汤中来,到——中去。”乍看完全不解其中深意,于是半好奇半试探地踏上了阅读旅程,也由此开启了一段浪漫的邂逅奇遇。
不可否认,小说一开头就将我的注意紧紧吸住——功成名就的计算机专家、未来学家埃德蒙·希尔基秘密会见了三位宗教领袖,并为他们展示了即将向全世界公开的重大发现。科学与宗教,像两颗行星跨越轨道冲撞而过,擦出危险而引人注目的火光。埃德蒙的发现是什么?两个领域的“世纪碰撞”将带来什么后果?读者在不经意间已被吊足了胃口,期待着下文。主人公依然是熟悉的兰登,作为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的他前往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参加昔日学生埃德蒙·基尔希的重大发布会。抵达后,兰登惊讶地发现,为他甚至为整个博物馆访客提供实时解说和引导的温斯顿,竟是人工智能。这台强大的计算机不仅拥有与人无异的流畅口音,还对各种问题和情况对答如流、反应迅速,堪称是埃德蒙在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在这次发布会上,埃德蒙将要揭开他的惊人发现:它关系到人类长久以来未能解开的两大难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自此,两个问题作为整部小说的线索,故事也如藤蔓一般曲折攀援其上向前发展。
活动一开始,兰登和数百位听众就被埃德蒙的精彩演说深深吸引。但突如其来的混乱破坏了这场精心策划的晚会——埃德蒙被一颗从暗处飞来的子弹击毙。埃德蒙究竟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人要杀他?悲痛之余,为了解开谜团,不让埃德蒙的伟大发现就此销声匿迹,兰登和博物馆馆长安布拉·维达尔在温斯顿的帮助下与西班牙王室和教会周旋,争分夺秒地破解47位密码。这一部分,兰登二人的各地辗转、王室内部的重重疑团、“解密网”不时更新的网页、海军上将的隐秘往事等等多线剧情并进,成为小说的最主体部分。而丹·布朗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包含大量符号学谜题设计、重点叙述跌宕起伏紧张刺激的解谜过程、通过铺垫重重悬念和设置连续反转来揭开最终真相,而是变得不急不徐,甚至可以说略显缓慢: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此起彼伏,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米拉之家和圣家族大教堂轮番登场,安东尼奥高迪和威廉布莱克各放异彩,《亘古常在者》与巴塞罗那超级计算机点缀其间。丹·布朗把他对于音乐、建筑、地理学与历史学等广泛涉猎的知识一股脑注入其中,作为读者,自然乐于学习了解,但要论及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则似乎有冗余、拖延之嫌。
本书内容恰如题名,是作者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在小说最后,埃德蒙向世界提出的“人类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终于得到解答:人类产生是宇宙“尽可能高效地耗散能量”的结果;而生命包括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为了总体熵增更有效而在局部组织的有序工具,“进化”是宇宙不断检验和优化其工具的方式,生命只是一种符合物理定律的必然现象,并不神秘,也不幸运。物理定律自发产生生命,并且将促进人类进化为和技术结合的新物种。这是故事的结尾,亦是高潮。丹·布朗尽可能简明易懂地向读者阐明了他的思想,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然而读者的“胃口”一路被“吊”到最后,对于最终谜题的期待值已然到达顶峰,而这个答案,是否达到小说始终渲染的“震惊世界”的程度,似乎可以划上一个问号。或许,这也是缺乏克制地“卖关子”的弊端。好的作家应懂得“节制”,前文提到的铺排卖弄亦是同理。篇幅缩短,或许可读性反而会有所提高。
在小说的尾声中,丹·布朗也终于对开头制造的科学宗教大碰撞作出了回应,提出了他自己的倾向。在之前的作品里,他对宗教的态度始终谨慎表达;但在《本源》中,丹布朗往前跨出了重大一步,阐明宗教是时候退出人类整体的主导地位,化身科学的帮手,帮助人类走得更远。就像最后贝尼亚主教所说的:“我们必须成为科学的精神伴侣,运用我们广博的经验——几千年来的哲学成就、个人探究、思考、内省——帮助人类构建一个道德架构,提振我们前进的勇气……而不是摧毁我们。”这也为小说结局指明了光亮的方向。
总而言之,尽管存在精炼空间和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以能引导读者在掩卷之后进行更深入思考的意义上来说,《本源》仍不失为一部佳作。毕竟人类的思考与探索,依然而且仍将走在漫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