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十年, 那群人
发布日期:2021-10-21   浏览: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是前些天从中心图书馆借来读的,翻了前面几页便放到了书架上。不是对它不感兴趣,而是这类带有纪实性质的书我是不舍得放在琐碎的时间里读的,怕被各种各样的杂事打断。环境是否喧嚣倒不那么重要,却必须准备好一段连续的时间和一个平静的心情,算是对书本的尊重吧。

起初只看书名,我以为这是梁晓声先生写的一部反映“文革”期间社会现实的小说,没有想到这是他写的自述,真的是他作为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读完合上书后,我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可以确切地去形容那十年。就讲它是一场浩劫吧,一场埋葬了千万人希望和生命的浩劫。那段时期人们的思想在生与死、爱与恨、历史与现实中交织更替,人性的丑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亲情、友情、爱情在“打倒一切”的口号里显得一文不值,甚至演变成了人人自觉避而不谈的话题。用学过的政治学内容来描述,那便是阶级斗争甚嚣尘上,社会脱离了政府和国家的控制,失去了维系稳定秩序的基础。我清楚地记着老师在推荐这本书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没有建立起新的秩序之前,不要推翻旧的秩序,旧的秩序总好过没有秩序”,放在当时的语境里,再确切不过,也足够引人深思。

笔者认为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力军的红卫兵就像是秋天里散落在中国各地的干草,仅需点点火星,便足以瞬间形成燎原之势,然后“文化大革命”便把整个社会变成了“炼狱”一般的存在。可能会有人说,这个比喻实在有些夸张了。不,不夸张的。你去读一读《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让这个尚存理性的红卫兵带你去看一看他的发小是如何奸杀了尚未成年的漂亮女孩,让他带你去听一听十年间日夜响彻中国大地的革命口号,让他带你去见一见那些把自己的亲生父母送上“断头台”却仍以此为傲的孩子……你会知道“炼狱”是一个很恰当的词语!

我们没有办法想象那个时代的“革命”,不是在头脑中的风暴活动,而是真的人人都可能会在那场浩劫中随时会丢掉性命的。而刽子手们使用的武器往往不是什么尖枪利炮,只是双手,一双双有血有肉的手!他们的敌人也不是什么豺狼野兽,是那些活生生的、曾经生活在他们当中的甚至是至亲之人!

书里有一段讲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但在那一段时期显示出了极端的宗教式的狂热”。用现在较为包容的眼光去看那十年,我们仍会震撼于红卫兵们的无知、冲动和野蛮。可在这本书里你也可以读得出,当时的青年一代同样认为自己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同样坚信着自己的信仰无比高尚和充满光明。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极富有教育意义的著作。透过梁晓声先生的文字你看得到被释放出来的人性的扭曲、丑陋和点点光辉,你听得到最底层人民对社会平等的狂热渴望,你感受得到一个社会和国家失去了稳定的秩序便会把人们变成恶魔,让人间成为炼狱。

对于“文革十年”也许研究学者会给出很多分析论断,会找出很多背景原因甚至是“始作俑者”,但我们要先感受到那“十年”是黑暗的十年,是躁动的十年,是动荡不安的十年,是亿万同胞再也不想经历的十年!

那场浩劫似的运动中的“红卫兵”们虽然会有“失去理智”之嫌,但是他们对于保卫新中国政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果实的意志十分坚定,他们那时的信仰是可以用生命去守护的!可仔细想来,也是他们这一群年轻人,担负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任,在中国富起来的关键节点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以同样的热情和坚定地信念去改革社会上存在的弊病,去拥抱更开放的世界。无论是对于“红卫兵”群体还是个人,历史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的“罪过”不过轻似一颗尘埃而已。

现在,我们不会对错误避而不谈,不会试图掩盖阳光背后的阴影。正视那段昏暗的过去,是我们面对美好未来的勇气,就像我们不会忘记走过的过去,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

上一条:为什么相爱越来越难?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