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发布日期:2021-05-17   浏览:

昆明是去年云南之行的第一站。如果没有哥们的催更,本文断不会诞生。但是小半年过去,记忆已经模糊,只余下一些残存的印象可分享。

要说第一印象,那必是过桥米线。到达的第一个清晨,我们出了市区地铁,便就近找了一家蒙自过桥米线。“状元米线”、“秀才米线”、“南湖米线”,光名字就花里胡哨,十分有趣。米线浸泡于浓郁的热汤中,十数样汤料佐料整齐码放一旁。一口气嗦下两大碗,哥们当场飘飘欲仙。至于到底美味到何种程度,我实在有些词穷。总之,走出店门,余味绕梁而不绝,让我和哥们在街上持续感叹。其时正值八月暑天,却无烈日灼烧之感。米线下肚后身上毛孔微张,而春城的微风又裹挟着一阵清凉,让人舒服得浑身颤抖。

“爽啊!真的爽!太爽了!谢哥你不爽吗?”哥们一路反复循环这几句话,让人懒得搭理他。

本想去大观楼,但那天却吃了个闭门羹,于是只得前往他处。计划虽落空,但也有意外补充。坐车碰到的司机大哥就是如此。哥们害怕路途寂寞,正要发挥他侃大山的天才本领,不巧却遇上了对手。大哥和他一见如故,滔滔不绝,牢牢占领了话语权的主阵地。他从昆明市政规划说到中美贸易战,从昆明历史说到景点美食,从云南气候说到老年人常见病和羽绒服之销售渠道,从云南姑娘讲到择偶的标准,说得哥们彻底闭嘴,只能洗耳恭听。最后到了目的地,畅快淋漓的大哥仍然意犹未尽,大手一挥免了我们车钱。临别之际我们互加微信,相约汕头再会。其实我在后座,甚至未睹大哥尊容,但他旁征博引、针砭时弊的模样如今犹在眼前。我们下车后看着周围闲适漫步的人们,不禁也觉得可爱起来。几日的停留虽不足下什么结论,但昆明之人物风情,就这样以亲切的模样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们在昆明的第一站是滇池与西山。八月是云南的雨季,这让滇池没有了明亮有生机的背景板,不免有些单调。刚上西山,迎面而来的是一樽碑文——徐霞客的《游太华山记》。这里顺便插一句,哥们一直把徐霞客奉为人生偶像。徐霞客用脚丈量了明朝十三省的全部土地,也许异于俗,因为他的人生信条是:真正的成功是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一生。偶像在前,小弟自然一路追随。一路上行,来到了一个岔路口,我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不要门票的那一条路。茂密的热带丛林笼罩着弯曲山路,我们在浓墨翠绿中艰难地向上。泥土路上湿漉漉的,周边虫鸣鸟叫此起彼伏。大概过了几个小时,我们才终于到达一处山腰村镇。此时正值午后,乌云却突然聚成一团,洒下了骤雨。又没过一会,太阳迅速把浓云拨开,将金黄色的织网铺向大地。也许是海拔升高的缘故,重登舞台的蓝天白云仿佛更加低垂。走着走着才发现,我们选择的并非徐大侠的进路。不过,荫蔽无人路上的艰苦跋涉倒也有些探索的乐趣,算是领悟了一把王安石先生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一日的步行虽累,但想到晚上的“朝圣”,我们的脚步又轻快了起来(另一个原因是又嗦了一碗过桥米线)。我们的“圣地”是现今的云南师范大学,因为它曾是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旧址。家国情怀、求知精神等历史印记浓缩于此,更与高三时于图书馆翻阅《西南联大国文课》的美好个人回忆相交织。但遗憾的是,由于疫情防控,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一块校门牌匾,不得入内。夜晚华灯初上,我和哥们隔着川流的马路,徒对一个静谧的校门畅叙幽情。校门已换上崭新的石板砖,不见历史的沧桑痕迹,但见求学之人仍往来其中。一旁凝望着的我们,也渴望能够承继些什么。虽然只是平平无奇的景观,寻求“我辈复登临”的象征意义,算是行万里路的另一含义。

关于所到之处,到这还有许多遗漏的部分,无法一一详尽。外出游荡,印象深刻的是迈步、张望的新奇感,被欣赏的景观建筑反而像是居于幕后,只负责提供身临其境的气氛。昆明可供“游玩”的景点并不少,比如民族村、滇池、大观楼等等。但过了大半年之后重新回味,勾勒出属于我们独特昆明记忆的,却是这个城市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东西:清爽的气候、野生菌菇、少数民族风情、飞虎队纪念馆、西南联大遗址、云南陆军讲武堂、豪爽的司机大哥和翠湖公园晚间散步的人们。

我很难用一条明确的时间或者故事线把它们都串起来,因此只能零零散散地列举于此。但它们又是最重要的。感知一个地方,不只在于拍照,也不在于商业街和网红地,而在于细枝末节的体验和尊重。

离开昆明,我们便往腾冲去了。

上一条:我们为什么旅行

下一条:墨香小径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