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之后,尽头之前 ——读唐诺《尽头》心得
发布日期:2021-03-10   浏览:

在阅读之前,我认为我应该首先并尽快理解:何为尽头?

何为尽头?死亡?极致?虚无?在我看来,尽头完全抽象,尽头并不存在,尽头无法定义。而这本书,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尽头是事物极限思索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却被各种外力阻挠,故惟极限不会到来,我们提前抵达尽头。正如那句令马尔克斯热泪盈眶的:你属于我所热爱的那个世界——那截因可能发生、不会发生的思索而多出来的世界。

《尽头》一书共有十七篇文章却有45万字,文字在宏大的主题下枝叶般散开,一下子扩出去,差不多再收回来,汪洋恣肆,如此生长,没有一两句话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无法被简化的思考过程。其中提及的集体与个体的角度,被我擅自抽取、回扣,深化了我对祛魅之于这个时代意义的理解。

祛魅使集体提前抵达时间的尽头:

人的一生有太多装不下的东西:一场冠盖满京华的花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几乎所有情愿付诸一生追求的美好,都是等不及的、遇不到的。于是便有了前世今生、世代轮回;有了永恒天国、末日审判,使生命得到延续,灵魂得以永存。过去的人们在宗教的庇护下没有了后顾之忧,哪怕日复一日地重复一次人生做不完的事,仍怀揣希望,并一丝不苟。

然而正如尼采所描绘的:诸神退隐,上帝死亡。随着大规模并且持续的祛魅,所有关乎时间延长的装置个个瓦解崩塌,在此过程中蒙昧消逝,人的价值得到肯定并提升,人们开始专注于今生的善恶,因为没有来世的果报;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合法化、权威化,在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了我们的寿命,然而时间,却急遽缩减。

这使得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前所未有地扩大。衰老之前的过多渴求,衰老时的过分激进,以及之后握手言和般的麻木妥协,我们依据自身对死亡的预知,认为剩余的生命短暂到再不足以容纳我们想要的东西,然后理所当然地留白,拒绝付出,老之既至,碌碌无为。生命变成了可以量化甚至物化的阶段,高考、考研、考公……买房、买车、养老……物质的提升似乎并没有给集体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精神的自由,反而更加无力与绝望,我们以为打破了封建的镣铐,转身却又陷入钢筋水泥搭建的囚牢。

然而我们既已窥破真相,这一次便无需再采取过去自欺的方式,我们既已知晓死亡,就应试着直面内心的恐惧,建立起新的非纯生物性的时间观念,延长时间的尽头,延伸生命的价值。

祛魅使个人的处境更加艰难:

正如音乐的溪流因收音机而泛滥,终于将勋伯格的骄傲预言冲刷彻底一样,影视、文学等领域面临着相似的危机:聆听者的消失。“集体通常比较脆弱,总是随时代而转,而个体分歧性、变异性大,存活成本低,反而有机会有可能留存希望。”小密尔告诉我们:真理会被击败甚至彻底歼灭,但真理有个美丽的顽强特质:它总会被重复说出来。

但是当新生事物的浪潮不管不顾地起落,真理被重复至冠以过时罪名时,形势已无可逆转。集体因提前抵达时间的尽头而越发慌张并且无所依靠,我们在仅有的现实世界中短暂存活,不得不拼了命地抓住眼前浮于表面、唾手可取的繁华,将浩繁至经营一生也未必落得个好结果的所谓荒芜全部舍弃。世界轻盈地,精灵般舞动,却被个体不适时打断,厌烦由此心生——放弃可能,不累计力气和想象,只排斥却不决定。

不仅是力量的大幅削减,个体自身的信念也渐趋松动,过去的人相信历史,甚至将希望托付来世,而祛魅却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个体对未来的期盼,价值既已无望实现,个体又能以何种勇气说服自身存留?若是关于现实的全部激情退却,聆听者与诉说者一同不复存在,即便时间仍不可更改地流逝,我们的文明却终达尽头。

思想上的巨大空洞需要这个时代的人们有意识地填补,而不是继续扩大这种焦虑与迷茫,当身上的包裹有了漏洞,越是继续往包里添加东西损失就越大,不仅留不住任何,洞也会越来越大,直到包裹彻底破碎,再也承担不起任何重量,人的思想也是一样。

所以从问题的一开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真理和智慧填补内心的缺失,而不是用庸碌却不知道意义的生活,残酷却看不到尽头的竞争来施加重量,这不是在塑造人,这是在摧毁人。

我们身处时代的洪流中,本以为能做一朵高傲的浪花,但是现实却是向下沉沦的涡旋,只能被裹挟着向下陨落,且悄无声息,我们只有退到漩涡的边缘,向上挣扎,才能窥见久违的星空,分辨迷失已久的航向。

昆德拉曾悲哀这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祛魅将我们从蒙昧中拉出的同时似乎又将我们推入了另一层蒙昧,原来一劳永逸的前进并不存在,文明的演进痛苦并且残忍。

如今我们正处于祛魅之后,尽头之前这一陌生、尴尬的境地,那些直奔尽头的领域,堪堪退却的现实使我记起人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所有美好时付出的巨大代价,使我看见,横亘在我们身前的无法跨越、无休无止的探索与思考。

正如唐诺先生所说:

世纪交迭,万事发生,惟这一刻我们站在哪里,记得什么,看着什么,知道些什么,意识着什么,犹期盼着什么。

下一条:已读消息是强制性坦诚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