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直男”标签的狂欢
发布日期:2020-12-07   浏览:

直男一词最早用于同性恋男性对异性恋男性的称呼,而近年来逐渐转变为对不受女性欢迎的男性群体的代称,并成为于网络热门名词之一。“直男”本身带有贬义的色彩,常被用于女性对某些特定男性行为和观念的批评或调侃,逐渐成为了一个经常贴到男性身上的标签。事实上,如果对当前网络中的“直男”一词的不同语境进行话语分析,会发现直男一词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典型定义,且二者虽然形式上皆从女性的立场出发,而实质上则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一种是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另一种表面上追求女性处处特权、而实际遵循着男性中心主义逻辑的意识。

“直男”批评直接反映了女性对男性话语权的反抗。这种反抗一方面表现为对男性某些习以为常的言行的抗议,表达女性在交往中压抑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女性自身话语权的强调。在不同的语境中,强调的女性话语权的具体内容虽不同,但“直男”批评本身就暗含对普遍意义上的一些男性行为的反抗,而并非仅仅对部分个人的指代。在网络中很多语境将“直男”中的“直”解释为“耿直”、“不会转弯”的含义,这意味着“直男”代表的不是一种错误或越轨行为,而是一种未经改造的天然野蛮状态,而如果男性经历了对女性话语的学习理解,或经历了充足的异性互动实践,就能摆脱“直男”的身份。因此,直男被用于批评含义的一开始就带有女性群体自身强调的意义,是女性群体表现自身明确“在场”的工具,并借此要求属于自身群体的话语空间。

针对男性自身的“直男审美”批评,反对的是“男性不需要在乎外表”的逻辑。结合当前方兴未艾的“男色经济”来看,形象俊美精致的男明星使女性受众获得了“凝视者”和“评价者”的身份,这与一般男性视角的评头论足正好相反。“直男审美”提出的对男性外表形象的更高期待,实际反映的是女性对男性凝视的强调,反对单方面的男性对女性身体的过度凝视。

实际上,对某个性别人群施加标签的现象早已有之,如早年流行的“大男子主义”、“屌丝”、“公主病”等,与“直男”相同,这些标签词汇都属于对附着在某一性别人群上的特征或行为的批评,但这些标签的所指和含义都较为明确,使用语境也较为统一。而在对直男语境的分析中,虽然不同人对该词的理解和具体使用方法不同,但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典型含义。即一种是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另一种表面上追求女性处处特权,而实际遵循着男性中心主义逻辑的意识。同一个词汇在传播和运用语境中产生了分歧。

“直男”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含义是指对待女性不够细心体贴、言行时常惹女性不悦的男性,体现了女性对另一半不解风情、不懂浪漫的抱怨,从而希望获得另一半的理解和重视,是自我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直男”的标签逐渐将这些抽象行为指标化,聚焦在了一些特定的语言或行动,演变成了一个男性行为反面教材清单,如“不懂口红色号”、“不帮女方说话”、“不主动请女方吃饭”等。与之相对的是一套严苛的以女性为中心的男性行为标准体系。这些要求可以从这些“直男表现”中概括为几个方面,情绪照顾(要从女方的利益和情绪出发评价事物,不论是否客观或符合自身想法)、情绪理解(拥有敏锐的体察女方情绪的能力,并按照女方期待的方式行动)、殷勤馈赠(赠送礼物或主动承担某些费用、提供各种服务)、兴趣偏袒(对女方的兴趣爱好表示耐心和了解,避免谈论自己热衷而对方不热衷的话题)。女性根据这些行为标准对男性进行考量评价,将“得分高”的男性认定为高价值的人际交往对象,而给“得分低”的男性贴上“直男”的标签,以显示其在女性中的不受欢迎。

如上文所说,婚恋关系是最主要的男女熟人关系模式,也是这类“直男”批评最集中的互动情景,因此对于理解这种批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观察口。对于习惯于使用这种定义的“直男”来评价男性的人来说,男女在婚恋关系中存在着一种交换关系,即男性需要付出金钱、时间、情感投入,用来交换女性对自己的青睐,获得对方成为自己女友/妻子的同意。这种交换期望的预设是,男性占据婚恋互动关系的主动地位,而女性占据被动地位,即通俗意义上的“男追女”。

但事实上,虽然女性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取得了形式上的优势地位,但究其遵循的逻辑会发现,发出“直男”批评的女性,以及所谓深谙与女性交往之道而获得欢迎的“非直男”们,将女性定义为弱势的、被迁就的、感性的,而将理想中的男性形象定义为强大的、有保护力的、理性的“照顾者”身份,而这种性别社会角色的定义方式实际上恰恰遵循的是父权制的逻辑。

直男本身带有贬义,对男性施加直男标签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污名化。社会心理学家Allport在关于污名的研究中写到,刻板印象和类型化是人类思维不可避免的产物,人们基于错误且僵化的归纳产生了针对特定人群的反感,此谓偏见。污名是由“贴标签”行为开始的,由标记到污名、从被标记到被污名化的转变是经由“印象吞没”这一过程实现的。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以记号为基础形成了对记号背负者的整体印象,这一印象逐渐淹没了记号背负者本身。也就是说,人们对某一记号的消极印象淹没了对记号背负者的整体印象,进而损坏了被污名者的人格和身份的完整性,以一个不受欢迎的通用符号来替代对每一个被污名者的个人特质。污名一旦产生,也就意味着污名的施加者与被施加者之间权力关系的实现,意味着话语主体被污名者话语权的剥夺。福柯在话语权力的研究中提到,话语权力的排斥程序是禁止、区别和真理。不同的语境中,话语主体借用“直男”建构了女性与男性、绅士与直男、平权者与非平权者的区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每一对关系中的后者的污名,进而剥夺后者的话语权,使自身的话语体系和价值取向成为真理,最终建立起前者对后者的权力关系。

下一条:双十一抢先购,你薅到羊毛了吗?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