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以身体为媒,建社会之窗
发布日期:2020-12-07   浏览: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曾在2010年举行过一场以“陌生人的凝视”为主题的“艺术家在现场”艺术展,60岁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共花了700多个小时,坐在椅子上,先后和1400多人进行对视。所有人按秩序排队,安静等候着轮到自己坐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有人在凝视中微笑,有人泪流满面,有人赋予这场展示以宗教性质的仪式感——“我们陪玛丽娜坐着,与这个巴比伦娼妇一起忏悔。言语是多余的,纯形式对纯形式、无物之思是其全部价值。我们如十字架前最后的看客来到这里,我们像使徒一样坐在她的桌前,我们的冷漠背叛她。”

我正是通过这次艺术展得知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当然不是在现场,而是通过网络,并通过詹姆斯·韦斯科特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了解了一位伟大的行为艺术家。她虔诚、干净且大胆,突破了那些条条框框,放空自己的身体,成为了观众心灵的一面明镜。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又是纽约这个快节奏的城市,人们依然愿意花费时间,坐在她对面,想必是希望通过凝视收获些什么,或许是看到真实的自己,或许是寻找被隐藏起来的最真实的情绪……但看到了什么,又反映了什么,是一场美丽的机缘,就像每个人看镜子时看到的都不一样,最终得到什么,是你和艺术家的碰撞。

阿布拉莫维奇也正是通过凝视的方式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关系,由于“凝视”行为本身具有的交换性和平等性,观众感觉到的是自己与艺术家互相平等交流,同时也有了时间来考虑当下,在凝视中产生情感的投射与想象,进行自我的观察和反思。

镜子是真实反应自我的,我们从镜子中读取的,是自己的故事。坐在桌子的一边,和别人对视,看似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可想要把自己变成镜子,就是行为艺术家的困难所在了。和别人对视时,他们也在和你对视,镜子不该有情绪,最好像一张白纸一般,纯净没有杂质,可作为媒介,又要反应他人的情绪,这是极其困难的。

为了以身体为媒介,用身体表现出一种观念和能量,做到像镜子那样,她需要把自己的情绪从身中分离出来,当然,不仅仅为了这一场行为艺术。为此,她进行的第一个实验就是破处。玛丽娜经常看到自己的朋友被初恋伤心,因此她想:“好吧,我决不要把自己的第一次给我爱的人,我要把它做得像一件事情那样。”于是她找到了当时学校中的一个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提出去他家煮咖啡,并借机给他灌下白兰地。破处体验痛苦而窘迫,玛丽娜几乎一年都不去想性的事情,她的分离试验成功了。

和“陌生人的凝视”同样著名的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节奏》系列。她对于能量的表现欲望很强,试图支配和控制某种能量。在节奏10中,她将刀迅速地插入到指缝中,不时扎伤自己的手指,在无情的控制和痛苦的放弃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这也成为阿布拉莫维奇整个《节奏》系列的重要特征。

《节奏》系列的最后一场,《节奏0》中,玛丽娜麻醉了自己的身体,保持大脑清醒,把自己全权交给所有的观众。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发现,无论如何摆布,她都不会作任何反击,从刚开始的小心谨慎逐渐放开胆子,从充满善意到之后恶意行为逐步升级,用口红涂鸦、猥亵她的下体、用玫瑰花刺她的胸部……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最终被他人阻止。

刘悦笛在他的《艺术终结之后》一书中,充分强调了身体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从内在方面出发,“行动”需要“原动者”或者“活的载体”,而“身体”则是“行动”的直接承担者。这意味着,如果一定要为行为艺术找个“逻辑起点”的话,恐怕不是“行动”,而是“身体”。

玛丽娜正是用身体为媒介,给受众搭建了一个窗口,个人通过窗口看到了自己,社会通过窗口看到了社会。《节奏0》直接反映了民众在失去社会控制时,在不良行为情境下采取放任处理导致的最真实的表现,在震惊的同时也向我们证明了社会控制、约束力对我们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人类身体中潜藏得并不太深的,如自利、恶意等丑恶的东西,一不留神给予滋养它们的土壤就会快速生长,恶意暴力都是在外界放逐中成长起来的。当脱离社会制度的控制,人类内心原始的侵略性和施虐性被激发出来,在不需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的前提下,他们对艺术家身体所做出的一切攻击行为都被合法化。此时,人类的道德考量是否能起作用?人类的道德底线在哪里?正如阿布拉莫维奇所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

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通常与暴力有关,而女性艺术家也会以身体为媒介来挑战极限。为唤醒麻木的世人,艺术家更倾向于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表现死亡、生命、暴力。同样,玛丽娜的艺术作品也多以身体为主,也采用极端的方式来挑战心理和身体的极限,突破传统的壁垒。

在40年不遗余力的创作过程中,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通过其多个作品中蕴藏的巨大能量不断突破传统,直指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引起公众的反思。她用自己的身体直接作为媒介,给大家打开一扇窥视社会的窗口。如何让艺术作品兼具艺术性与社会性,如何更好地发挥艺术的社会学功能,就是她一直在做的。

上一条:为你,千千万万遍 ——《夺冠》观后感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