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记者的二三事
发布日期:2019-12-25   浏览:

学新闻已经快有两年了,虽然并没有太正式的在大媒体里实习过,但还算是就着学生的身份做过几次关于新闻的尝试。最近在做关于“512地震十年纪念”的专题,便想趁着这个机会对学生记者这个身份进行反思。

作为学生记者,无论从平台或是能力的角度,我们都难以企及很多庞大的选题。但是,正是由于一个个小选题的累计,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视野。并且,对于我个人而言,学生记者的身份给我一个去探寻世界疆界的机会,而正是世界的丰富性,才让我发现了人生的无尽可能性。

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在校媒里,我们研究了山大发展分的来龙去脉,多次前往辩论赛的现场,也走访各大部门,关注着校园僵尸车问题。在校园里,无数校媒人在努力用敏锐的视角审视每一个角落。

关注校园的同时,我们也走出校园,站在象牙塔与社会的交界线上,以一种试探的姿态,小心翼翼地去寻找两者间的平衡点。“记者”的身份让我们不甘于将自己囚禁在学校里,主动成为供人观赏的困兽。

我们去京城破落的棚户区、济南城乡夹缝中的城中村、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我们紧跟时下热点,关注小程序,高仿号,微商,慢综艺,枪手等热点话题,同时也与动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话,甚至走进留守儿童的独居小屋。某种原始的冲动也让我们想去改变今天,在这个对新闻人并不算友好的时代,我们想要至少记录些什么,就像一位前辈说的:“在现在的现实环境里,记者就是时代的记录者。”

我们试图用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去关注,去拼凑时代浪潮下普通人的命运沉浮。我们躲藏在隐秘的角落,静观世界在每个地方留存下的缩影:人们悲苦、俭省、奋斗、缄默,各自飘零。

是的,也许学生记者的力量的确渺小——日常生活里,无数新闻发生在我们面前,我们却不一定有能力去跟进,去追踪,去寻根问底——我们能做的实在太少。但是如果说作为一个作者或是记者,写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作品就像一盏灯,会照亮那一束,人们原本看不见的灰尘。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在活生生的生活中飞舞,包括你我。如果不是文字,人们可能不会知道有怎么样的一群人,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世界中。

他们和你我过着一样的生活,经历着一样的辛苦;又或者他们和你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着完全不同的辛苦——而不论是哪一种,这都是一种安慰。邱妙津说:“尽管人是这么的让人失望,但人还是这么的需要人。”

“记者”这样一个身份能带给校媒人更多的自我认知,能够稍稍超脱于大众而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思考,不让大众既有的思维蒙蔽双眼,也不因已有的身份对世界进行审判。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路绝不会平坦,路途也绝不会顺利——经济学家们预测着纸媒的消亡时间,良莠不齐的自媒体疯狂而霸道地吸引着大众的注意力,而认真严肃的内容生产者,似乎已然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但我依然愿意相信,无论如何,偌大的时代终究是需要记录者和书写者的。纸媒可能被取代,但是只有人类之间互通的共情,以及将这种情感付诸笔头的书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将充满生命力。

是的,现在的学生记者们在将来可能不会成为一个记者。但是,一段专注于新闻的经历,也足以让校媒人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认真地告诉自己“我不后悔”。日后回想起来,只要还能想起年少时的那些书生意气,拥有一字一句念出“新闻人”时的热泪盈眶,这也就够了。

“内心是一团火,但别人看见的是烟。”

欲用思想宣泄自由,用笔尖戳穿时代。

上一条:数码控:大公司的“良心”小产品

下一条:一架好书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