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雾蒙蒙的大海上行着一艘艘不同的船,海面上飘落着已经崩坏的船只的碎片。还在前行的船有的光鲜亮丽,里面传来阵阵歌声,可更多的,则是在破旧不堪的外表下不断飘出黑烟,嘎吱作响的船体不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就这样伤痕累累地在无边的大海上不断前行。这片无边的海叫爱,这一艘艘船则是一个个家庭。《涉过愤怒的海》这部电影讲述了在爱的漩涡里被席卷得破旧不堪的两艘船剧烈地撞在一起,使这两艘船里无人生还。
一、锚
锚,是行船时必要的停船用具。锚的存在让行船有了停下的能力与勇气。在我的认知里,如果把一个家庭比作一艘船,父亲的存在则是像锚一样,给孩子停下的勇气、稳定的依靠。这部电影里的两位父亲,老金与李烈,在传统视角下都是非常成功的父亲。老金常年出海,经历了无数惊险与困难,只为给女儿金丽娜提供足够的金钱前往日本留学;李烈自身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业企业家,儿子李苗苗一生衣食无忧。但在他们看似成功的背后,却都有着作为父亲一职的失败。在电影中,老金在收到女儿失踪的消息前往日本后,不但不担心女儿,反而多次提到他留在海上的船,甚至留下一张满脸笑容的游客照。在得知女儿身亡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呕吐,随后大醉一场,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女儿真正的关心。而这一点也在后期老金与日本警察的聊天中有所体现,老金说:“我这一辈子不就活个闺女吗?我这一辈子让这个小子毁了,全村子都会知道我金陨石的女儿被糟蹋了!”在女儿身亡后他不去关心女儿的后事,也不了解女儿生前的经历,却在乎着这件事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他也就抱着所谓“复仇”的执念在中国与日本两国来回跑,涉过这片愤怒的海。他已经太习惯于不在乎女儿的想法,以至于女儿的葬礼他都可以中途离开,只为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真相。而在真相最终像女儿的尸体一样暴露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是错得多么离谱。像一个自恋型人格的他,从来只在乎自己“付出”的感觉,认为自己做的永远都是对的,也没有考虑过在女儿的视角下究竟接收到的是什么样的爱,对女儿的忍受、恐惧都视而不见,并且归纳成一句话——“这孩子皮实”。究竟是孩子本身善良,还是自身的责任缺失?就像一个被自己的感受包裹的刺球,在女儿尝试与他靠近时,他却用最尖锐的刺伤害了还在成长的她,最终自己也被反噬。
李烈则更像一个事事选择回避的胆小鬼。在想和妻子离婚时由于孩子而选择回避,在儿子李苗苗拔掉母亲的呼吸机后终于成功离婚,但在儿子让自己的女儿变得残疾后又选择回避。他从来没有尝试去解决问题,而选择了一次又一次地逃避,最终也就导致了儿子人格的恶化以及女儿进一步受到伤害。甚至在老金闹到他重建的家庭后,他仍旧选择了逃避,他不去积极解决问题,而是让手下人偷偷寻找儿子并把他交给警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太多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被搁置,太多可以被避免的灾难走向发生。
一个自我意识太强而不选择沟通,一个自我意识缺失而选择逃避,在这片名为爱的海洋里,他们都为自己的缺位选择了一个名字——爱。因为我爱她我才去公海打渔挣钱、因为我爱她我才这么努力、因为我爱她我才去不顾一切地复仇;因为我爱他我才不和他妈妈离婚、因为我爱他我才不怪他、因为我爱他我才要把他找到……这些自我安慰与欺骗最后的结果就是本该让船平稳停靠的锚变成了将船拖入海底的巨石。
二、帆
如果说父亲是锚,那母亲则更像行船时需要时刻关注的船帆。风吹过船帆,船才能有动力前行。而电影中的两位母亲却让自己家庭这艘船行驶得颇为缓慢与艰难。李苗苗的母亲景岚,在处理事务时能力极强,以笑脸面对所有人,给人一种城府颇深的感觉。在她刚刚从森林的小屋中找到儿子时,面对着孩子拿猎枪打中了她认识的人后,还能迅速开车带儿子离开森林,同时和大使馆人员面带笑容地互通电话操心着儿子护照的问题。她在面对所有人的时候能保持自己冷静的头脑和发挥出色的能力,但唯独在面对儿子李苗苗的时候,他们没有直接的交流,李苗苗也养成了只要在妈妈面前撒娇,她就能替自己摆平所有事情的习惯。景岚长期在国外打拼,把儿子留在姥姥姥爷身边后,她不知道该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只想着替他把所有困难解决,也并不在乎他已经变得和自己记忆里的儿子相差甚远。长期缺位的状态带来的是母亲畸形而急切的爱,而这份爱又被李苗苗用来作了数不清的恶。在一个母亲的眼里,由于自己不在身边而使孩子遭受非议的情况是自己绝对不能接受的。
金丽娜的母亲顾红则是全片较好理解的人物,因为她和金陨石早年的情感不顺,她将女儿丢给了前夫,而在女儿出事后她意识到自己从前的错误,想要补偿却什么都做不到。
这两位母亲都是在孩子的人生处于缺位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孩子的缺爱。在悲剧发生后的补偿,无论有多么伟大,都显得于事无补,只会让她们家庭的小船多了一张破旧的船帆。
三、罗盘
在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许就是孩子。他们代表着控制一艘船前行的方向。在一个家庭未来的导向上,父母扮演的往往是在孩子背后的角色,而孩子才是决定具体方向的关键。
在电影中,金丽娜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接收到正确的爱,以至于在日本留学时老师让她用爱造句,她的回应是“爱,没有”。父亲竭尽全力为她赚取留学的资金,但她感受不到丝毫的爱意。这一切的原因,都是父亲对她需求的不理解,以不理解出发的爱,不是爱,而是对接受者的一场暴政。
而对于李苗苗来说,父亲和母亲无数的溺爱最终导致了他不在乎身边所有人的想法、甚至是身边所有人的生命的性格,这也是不理解的爱所带来的弊病。
孩子所期望的不是无条件的爱,也不是无止境的付出,或许只是父母对自己的理解。
后记
在涉过愤怒的海之前,或许父母需要先涉过不理解的海,抵达理解的彼岸。有了理解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产生正确的爱。或许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是简单的一场谈话就能消除的,而消除了隔阂,也就能使这艘船行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