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走到了末尾,细数本月值得记录的事情,去看了《长津湖》算是很重大的一件,看完后也确实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这部战争影片由林超贤、徐克和张艺谋合作导演,观影过程中能够明显地注意到,三位导演各自不同的叙事风格和电影语言在片中的呈现与融合——林超贤在大规模战争场面的运用上确实是国内导演中的顶级水平;徐克一贯擅长营造悬疑紧张的气氛和英雄式的任务;张艺谋则在文戏的对话和人物塑造上为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加入了不一样的色彩。
《长津湖》在国庆档上映后创下了多项纪录,但是网络上的口碑却并不如预期。关于历史还原问题,由中宣部参与的顾问团队和网上许多专业军迷的批驳已经能看出是莫须有的中伤。除此之外,从网上评论看,许多人前往影院渴望看到的是大规模的战争场景,直面长津湖战役的惨烈,同时也有不少人诟病人物不够立体,或者认为有的角色成长性不足、戏份安排不合理等等。我想就这两个有实际落点的批驳方向来谈我的想法。
作为一部分类为战争片的作品,《长津湖》的流血场面确实不算多,这也与它花费大量笔触来描述战争的前期准备有关,但这恰恰是我认为这部影片弥足珍贵的原因之一。在电影史上关于战争的优秀影片已有很多,国外的譬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国内的如《集结号》、《金陵十三钗》。这些影片有的还原了战争的残酷荒诞,有的描绘了小人物在战争大环境下的悲惨命运,但是少有人愿意花大手笔去描述一个战争的侧面。在电影中,由于火车离站,战士们还来不及领取足够的棉衣,于是后勤保障人员纷纷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往车上扔。抛开残酷的战争,志愿军们会在冰天雪地里颤颤巍巍地互相分享为数不多的土豆,会在下战场以后短暂的休整时刻放松地开着彼此的玩笑……这些细节的刻画让战士们的形象更加贴近观众。纵使身经百战,他们依然有着柔软的内心,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家乡父老才毅然决然地投身战斗舍身忘我,他们并不是冰冷的战争机器。
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张艺谋的加入,《长津湖》可以说是少有的人物足够立体复杂,不被剧情压倒的战争片。胡军饰演的老排长承担了影片中大部分笑点,一直以搞笑和惜命的言行示人,最后却为了把标记弹运离战场而被炸死;连指导员梅生是剧中少有的文化人,但是在救援兄弟部队时也展现出了士兵的血性;即使是台词寥寥的狙击手平河,在隐忍内敛的性格背后也承担着兄弟为了自己牺牲的沉重故事。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令我印象深刻。因为没有制空权,尚未奔赴前线的战士们被敌机当成赌注一样玩闹扫射,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一场儿戏。不满十九岁的小山还没有登上战场就已经牺牲,他和一群战友的命,竟然只值十美元。而这和后边千里的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万里想要给已经奄奄一息的美军将领再加上一枪时,千里说:“要开的枪必须开,但有些枪不必开。”当时看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的出现有些突兀,但现在一回想,这恰恰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即使是在战争面前也是有仁义、有道德的,这也是我们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有幸成长于和平年代,我并没有亲历过任何一场残酷的战争,我并没有见证任何一次流血和牺牲,但是在数十年后的今天,当字幕上出现那句“这一次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时,坐在影院里的我仍然会为了这些跨越时空的情感而流下眼泪。我终于认识到,战争是一种长久的伤痛,因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怀着同样深沉的爱,所以不论过去多久,我们仍然为了那些侵略而愤怒,为了那些保护而流泪,为了那些牺牲而悲痛,仍然对当时的国人有着深深的共情,我们因此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