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短短十余字便将济南湖光山色交相映的幽美线条精心描绘。所谓半城湖,不仅仅是大明湖,也是半城之湖,即七十二名泉;清澈的泉水,透亮的湖面,倒映着一城山色,也刻画着一代人、一座城生活的印记。
济南,因得天独厚的地形和地质优势,大量的地下水汇聚于此而涌出地面,形成了四大泉域,十大泉群,七十二名泉,以及733个天然泉,被誉为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也就是这淙淙流水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过去一切还没那么先进、还过着“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日子里。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诸多公共设施的完善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似乎也在拉远泉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泉已成为了可望而不可亵的一线风光。可当我们走近这些泉水时,眼前热闹的景象可谓“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黄发垂髫、不亦乐乎”。些许惊讶,在这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还有那么一群人愿意穿着马甲,背着帆布包,提上三两只水桶,小孙儿在前面拉着小推车,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接泉水回家。
我想,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我们,都会因这一幕而困惑。困惑为什么不用自来水,那不是更方便吗?困惑为什么要不辞疲惫地带着水桶来打水,是有什么寓意吗?一位热情的阿姨笑了笑说“都不是”,这儿也没什么神话或者传说;大家都认为泉水要比自来水好;况且,自她儿时记起,打水已融入于济南人生活的一部分了。他们会把这些水打回去煮菜、泡茶等等,似乎泉水泡茶已成了一种特色,或者说是一种美味。泉边也总时不时的有几家茶室以泉水泡茶为招牌揽客。
有意思的是,泉边打水看起来似乎是群众自发的行为,实际上,其中却有着一套专属打水的规矩。比如,泉边会专门有志愿者或政府派遣的管理者监督着人们,不让幼童靠近水边;还严格要求大家使用公共桶进行打水。他们保护着泉水的纯净,也守护着泉水边人们的安全。说到这里,我们或许会困惑,为什么政府会默许人们打捞泉水的行为?毕竟泉水也是济南的一线风景,岁月静好的一隅。与其说默许,更不如说是支持,除了派人管理监督外,政府还专门支出部分资金用于修缮一些自助接水设施供人们取用泉水。解答这一疑问,便不得不说起一段济南人用水变迁的历史。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地下水管的修建使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但由于人群密集,而地下水又有限,短时间内出现了地下水断流的情况。为了防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下陷,所以政府开始呼吁自来水和泉水共同使用。尤其在冬天,寒冷的气温时常将水管冰封,唯一不被侵扰的是那涓涓泉水。如老舍笔下那幽美的画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泉水已成了济南的一种文化特色或者象征,一座城市的发展不光是硬件设施的先进和齐全,更是它内在所丰厚而悠长的底蕴。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黑虎泉旁,会有一些小店儿专门售卖空水桶,供给一些当地人或者外来的旅客打水。取泉水也在成为一种特色,就仿佛我们去重庆就一定要吃一次火锅一样,或许打水比观水更让人觉得亲近,那是最直接的人与自然的交流。很感动于在一个现代性气息浓重的城市生活里,泉水不是独立的风景,它和人们之间有着不署名的契约和心照不宣的情钟,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里默默陪伴着彼此。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人们的生活里,明亮而淡雅,如,人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