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上一次读《尽头》是高三,当时大家都在准备自主招生的报名,我明知它也许对我无用,但是当身边的人拿着我不知道内容的文件,说起我听不懂的言语时,我变得好想知道,想要了解自己第一秒觉得毫无用处的讯息,甚至想要做自己下意识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
最后我也真的做了。
我连自己当时印的是哪个学校的报名表都忘记了,只记得写简历的时候,短短的几分钟,却让我对原本颇为满足的生活产生了怀疑与惊慌,以至于写千字左右书评的时候,选了书架上最厚的一本。
现在是大三上的期末,我突然觉得整个人的状态好像与高三十分接近。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我更加坚定,这一次我拿起书,不再是为了参与我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而是为了逃离。
耳边响起大提琴的声音,我虽然坐在阴影里,但是一抬眼就能看到一大片的光亮,读完一篇洋洋洒洒几万字的文章,听作者说了许多我不了解但是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
偶尔会看见三年前的自己用铅笔画下的横线,三年后的我将其用黑色的中性笔覆盖掉。
三年前的我读了两个小时,最感兴趣的是“祛魅”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仿佛自己知道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三年后的自己却在这两个小时里面,感觉有一点点懂得了我并不了解的“小说”、“文学”,记下了许多好听的语言、有趣的比方,甚至为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红了眼眶,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第一次读的时候完全没有感受到这些细微的触动。
看着窗外暖洋洋的世界发呆,让我想起高考坐在考场上,那个快乐和绝望都达到一种极致的时刻,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想我接下来的人生再也不会为了分数和名次痛苦,从此以后,我要远离这些摧毁我意志的东西。
但是事实证明,无论我去到哪里,都没有办法摆脱。它们就像影子,永远生长在内心黑暗与脆弱的角落。如果曾经因为恐惧和懦弱选择了妥协,那么只要勇气和信任无法构筑,接下来的生命,经受的只会是一次接着一次、没完没了的妥协,就像小时候没有办法说出自己的情绪,从而成为一个妥协的人一样,原来妥协的人过着的,是更加妥协的人生呵。
以前我没有勇气相信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所以选择相信“别人”。别人说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嫁个好人家,嫁个好人家就能拥有好的人生。现在想想,我的人生真的是由学历工作和配偶决定的?
我变得不相信这些。
今天天朗气清,阳光明媚。
我突然发现我的物质生活并不一定需要很多财富;我的精神生活并不一定需要一个雄性配偶来满足;我的人生价值并不一定需要找到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棺材板”才能实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仿佛就是我当下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