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话半月
发布日期:2019-12-25   浏览:

  近来琐事很多,画也不曾得意来画,但这半月竟又去看了一场电影。一个无聊的周六还要开会学习的下午,出于一个画画的人的虚荣和自我认同,哪怕是从不画油画之类的西画,买了10点钟的《至爱梵高》。比之前的《coco》来说,这部电影更加让我亲切真实。
  梵高,我想是中国学过几节小学美术的人都会知道的名字。应该是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本中的《星月夜》投射的第一印象,流动的线条充斥的画面,蓝色中衬着各种黄。后边大概还有一课专门学梵高画向日葵。幼时不喜欢用彩笔画画,对于这样要求色彩的作业,是束手的。我大概一开始就是走中国传统的线条的路子,而非色块的方法。但是彼时对八大山人也是疑惑的,我不明白这类近乎幼稚拙劣的画技,缘何被奉作大师。当然对于八大的理解也是近一年的改观吧,而于梵高,我自然是不懂西画,但也看得舒适了。或者我可以借八大亦或青藤来理解梵高?也许还是始于这部稍有争议的电影。
  有早我看过的友人说,这片子更近乎一部悬疑片。诚然是以一个邮局局长父子探讨一个天才画家死亡真相为线索的电影,但我认为这仅仅是线索而已,没必要注意糖葫芦的签子味道何如吧?众人对于梵高死因的各抒己见,也是众人对于梵高的看法,也是我们这些常人对于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会割自己耳朵的疯子的漠然,当然,窃以为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所有人彼此都难以深入彼此。所谓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团火,而路人只能看见冒出的烟。但在梵高身上被放大了,并试图从残缺的幼年来诠释性格的养成。一个不为自己亲生父母认可的孩子,遑论为他人认可?当然,好在还有一个好弟弟。
  画画是寂寞的么?至少是一个人面对一切。从一个画画的人出发,以个人经验来体会这样一个自命的天才(当然本身就是天命的天才)。淋雨在街道捕捉雨境的冲动,伫立着画星夜与田野……都是艺术家的正常表现,换言之,至少不是越界的表现。外界的纷扰会加深画家对画布的迷恋,但当一件件作品完成时,现实还是要刺痛那麻痹的内心。你的画一幅只卖出去了一幅,还是自己的亲弟弟买的,没有任何第三方的认可。加歇医生式的妥协于家庭的职业选择与《coco》不谋而合,听取父母家族的意见获得的实际成果是体面的,对于加歇医生来说也许才是最好的归宿。两者在一次失语的争吵后,梵高就去世了。
  于结局一样,不管是自杀还是他杀,梵高都是要选择死亡。同时,这样一部电影下,我们对死因的纠结也是误入歧途的。真正应该关注还应是一个悲剧天才的经历与自我经验的契合度。《麦田与收割者》的注脚一样,我们看到丰收的场景难以联系或意识到这也是小麦的死亡,诚如《野草》所言“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梵高也说,这死亡非但没有悲伤,还收到阳光普照,遍地金黄。

上一条:人物走在“跨考”路上

关闭

网站管理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网站招聘

山东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